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 > 干字当头 实绩作答

向海图强,构建“追蓝逐绿”新优势

来源:日照新闻网 发布时间:2025-05-26 08:33:37

  五月的黄海碧波荡漾,日照226公里黄金海岸线上,万吨巨轮穿梭如织,顺岸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如钢铁巨龙盘踞,海天之间鸥鸟翔集,与阳光海岸的金沙滩交相辉映,绘就一幅活力画卷。

  2024年5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:“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,经略海洋、向海图强,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,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。”

  创新为帆、生态为锚。智慧港口赋能全球供应链,临港产业不断向绿向新延伸,深远海养殖开拓“蓝色粮仓”,文旅融合激活滨海经济无限可能……日照,这座向海而生的城市,正以澎湃动能书写新时代向海图强协奏曲。

向海图强

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

  在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生产现场,新入列的智能导引运输车穿梭在堆场与岸边之间,格外引人注目。“这是正在测试的智能导引运输车,依靠北斗导航系统,智能导引运输车能实时测算最优行驶路线,作业效率实现进一步提升。”日照港技术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徐冠男介绍,与一年前相比,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综合效率提升9.5%,自动化轨道吊设备故障率同比降低10%。

  “你们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。从中,我们应当坚定一种信念,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一定可以成功。”2024年5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日照港考察,希望大家再接再厉、继续奋斗,推动日照港管理运营更上一层楼。

  句句嘱托化为前行的力量。这座改革开放后新建、世界最年轻的5亿吨港口,将一如既往地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奋进,谱写昂扬向上的崭新气象。

  在干散货领域,港口智慧转型释放澎湃动能。首创“5G+超级电容”机车,研发国内领先的火车装车楼系统,效率较传统模式提高2.75倍;攻克人工摘钩和清车行业难题,实现全类型车厢自动化翻卸作业,摘钩成功率达100%填补行业空白。“从卸船到装车”“从卸车到装船”全流程自动化贯通,多设备“一键启动”,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3倍。

  原油期货交割仓库实时连接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,来自巴西等地的矿粉快速输送至腹地钢厂,帝王蟹等进口鲜活水产第一时间被端上老百姓的餐桌……智慧转型的成果正转化为多维度的服务能级跃升。数据显示,日照港去年共有6类货物吞吐量位列全国之冠,9项货种突破千万吨级,全年外贸吞吐量同比增幅超两位数。

  在港产城融合的顶层设计下,创新实践正释放几何级增长效应。去年12月,省政府专门出台《关于支持日照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意见》,紧接着,日照市委常委会(扩大)会议开进日照港现场,就全力打造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新样板理思路、拿行动、列措施。目前,36个港产城融合重点项目扎实推进。从传统装卸到智慧物联,从“黑金煤港”到“碧海蓝湾”,日照港的转型之路展现着创新发展的澎湃力量。

链动深蓝

临港产业锻造千亿增长极

  自动灌装、上盖、压盖、打码、贴标……在山东同元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车间,一桶桶食用油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下线。“我们的原料全部来自区内粮油加工企业,只需要4公里就能到达厂区”山东同元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强介绍。

  背靠日照港这座全国最大的大豆进口港,邦基、嘉吉、中粮等龙头企业带动年大豆加工能力达560万吨,380万吨仓储能力和800万吨中转量构筑起亚洲重要粮油集散基地。粮油食品产业链条正从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。

  不止于粮油产业,日照正以“前港后厂”模式为核心,向新能源与海工装备领域延伸。在三一重能(日照)风电智能制造基地车间内,技术工人正在进行吊装作业,今年1—4月已实现产值3.3亿元。随着中船金马项目6月投产,日照将形成年产296台主机的产能,绿色能源矩阵加速成型。与此同时,2800平方米的冷链保税仓库通过验收,年周转5万吨高价值生鲜的能力,让甜虾、鳕鱼等珍馐经“区仓联动”走向全国餐桌,预计年内进出口值达6亿元。通过深挖靠海临港优势,依托重点项目,日照正进一步扩大临港制造业和临港服务业规模,带动经济总量提升。

  从粮油加工到新能源装备,从大宗散货到冷链物流,日照港正以“矿、煤、油、粮、箱”五大产业链为脉络,吸引产业链资源、要素向城市集聚,有效带动临港腹地钢铁、汽车及零部件、石化、粮油、浆纸、现代物流等临港产业发展。临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、利润、利税比重均保持在80%以上。

  高处谋就,低处落子。立足资源禀赋,日照市挖掘海洋潜力,一批大企业、大项目正在引领日照临港产业加快建链成群、跨越发展,临港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,在黄海之滨构筑起日益强大的产业矩阵。

牧海兴渔

深耕海洋牧场 扩容蓝色粮仓

  从“近海耕牧”到“深远海拓荒”的现代化养殖模式。

  初夏,日照近海海域水温渐高。在岚山头街道的近岸海域,牡蛎养殖正演绎着“蓝色致富经”。3835公顷养殖面积、2.78万吨年产量,独特水文条件,造就了岚山牡蛎“个大肥美”的品质。每到金秋,冷链物流车昼夜穿梭,将这份海洋馈赠送往京津冀、东北等地,规模化养殖实现渔业多产、渔民增收、渔村添彩,也让这片蓝色的海洋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  在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,工作人员正在对海马进行晾晒,并根据大小规格进行分类。东港区有“中国膨腹海马之乡”区域特色品牌称号,膨腹海马规模化养殖企业数量已达到18家。涛雒镇作为规模化养殖的主产区,目前海马养殖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,年育苗量超6000万尾,已实现了膨腹海马的高效、规模化生产。作为山东省膨腹海马工厂化育养的重要地区,这里正在开拓蓝色经济的新维度。

  在发展传统渔业养殖的同时,日照将目光投向更深的蓝海。

  在距离海岸十余海里处的三文鱼近海养殖区,两座“海上粮仓壹号”系列三文鱼网箱静静地矗立在海里,工人正在进行三文鱼捕捞作业。这座国内最先进的桁架式网箱,不仅实现投料、监控全自动化,更孕育着国产三文鱼种源自主的“密码”,通过与中国水科院合作的扩繁技术,让“水科1号”“全雌1号”种源摆脱了进口依赖。

  日照岚山区淡水、冷水、海水资源丰富,近海表层海水温度基本保持在5—27℃,可满足三文鱼繁育、驯化需求。经略海洋的日照已构建起“陆基-近海-深远海冷水团”三文鱼陆海接力养殖新模式,这里将形成年产6000吨三文鱼的全国最大坐底式养殖集群,2030年更将迈向10万吨产能、千亿级产业链的宏伟目标,一尾三文鱼正在“游”出一条产业链。

  日照市放大“海”的优势,深耕“蓝色良田”,海洋牧场持续上新产品,三文鱼、海马、牡蛎、海虹等应有尽有、品种丰富,不断培优做强海洋经济。海洋牧场的“朋友圈”越来越大,“蓝色粮仓”日益丰盈。

碧海镶金

以生态蓝湾激活滨海经济

  “以前这里都是黑煤堆,如今变成了金沙滩,没想到还成了拍照打卡点。”市民张平津站在海龙湾感慨道。作为国内首个港口岸线退还生态岸线的实践,海龙湾1882米修复岸线与46万平方米金色沙滩构成了“退港还城”的经典样本。曾经的煤炭作业区,经“东煤南移”工程重塑,如今已成为江豚逐浪、白鹭栖息的生态长廊。

  海龙湾的蜕变,不仅是海岸线的重塑,更是发展理念的重生。日照正以“蓝绿交融”的生态基底,激活滨海经济的无限可能。

  参天之木,必有其根;怀山之水,必有其源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,离不开健康的生态底色。而今,这片被重新唤醒的碧海金滩,已悄然生长出文旅融合的参天大树。

  在日照开元森泊度假乐园,游客正在体验水上乐园项目,整个乐园洋溢着夏日的清凉与活力;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花屿海婚拍婚礼艺术中心,迎来了一对对新人拍摄婚纱照,游客们也纷纷驻足打卡点拍照留念;在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的木育森林主题乐园,亲子家庭体验木制互动设施,感受木材的自然温度与环保魅力。

  当传统文旅与生态IP深度交融,日照并未止步于此。聚焦当下,一个更具想象力的命题正在此破题,航天经济与海滨旅游相遇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

  “3、2、1!点火!”2025年5月19日,随着谷神星一号海射型遥五运载火箭将“天启星座”第34-37星送入预定轨道,日照市附近海域已完成三次海上卫星发射。在万平口景区、在观测船甲板、在海岸高层建筑,市民游客共同见证了这场“海天之间的科技盛宴”。自2024年,“谷神一号”首次在日照附近海域成功发射,让日照成为央视、央广网、新华网等媒体报道的对象。在“商业航空”这一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下,商业航空+旅游有望成为地方撬动经济的一个新热点。

  海风轻拂、天空蔚蓝。地处北纬35°黄金海岸的日照,正以海为基、向海而兴,勾勒出产业向蓝、生态向绿、发展向新的立体画卷。(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晓梅)

编辑:王晓菡
编审 :王美莹
责编:刘佳秀